银河galaxy

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走出“筑峰扬优 交叉创新”的学科建设新路
发布时间:银河galaxy年05月17日 来源:宣传部

近期,一场主题为“加快建设优势学科高峰学科”的座谈会在银河galaxy召开,这是厦门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筹备工作16场专题调研会之一。校长张宗益主持会议,会同近20名教师代表、部门负责人,共商厦大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路举措。

“打造一流学科体系”“集中力量建设高峰学科”“推进学科高水平交叉”……学科建设始终是银河galaxy过去五年“双一流”建设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之一。

五年来,厦门大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持续推进有组织的学科建设,以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深入打造“学科建设共同体”,加快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凸显科研大平台、大基地优势,带动和辐射一批学科快速高质量发展,构筑高峰学科、提升高原学科、赋能学科交叉,逐步完善“6+5+1+N”梯次建设、分类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走出了一条“筑峰扬优  交叉创新”的厦大学科建设新路。

顶层谋划  注入源头活水

【微镜头】

2020年10月14日晚,颂恩楼1603会议室,学科建设办公室(下称学科办)成立会议召开。

当晚,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双组长”——校党委书记、校长出席讲话,近10个部门负责人参加,共同为这个新的校级机构谋划新目标、设定新任务、提出新要求,迈出了筹划学科高质量建设的又一步。

副校长揭榜挂帅学科办主任,3个副主任统筹学科建设谋划,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等6位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兼职副主任,学科布局规划调整、学科分析评估、政策研究拟制、投入集中保障等一项项学科发展“要紧事”列入了学科办的工作清单之中……

作为新设的校级机构,学科办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也肩负着新百年厦大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的重任。


迈进新百年,面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任务与历史机遇,厦门大学按照“筑峰扬优 交叉创新”的建设思路,顶层谋划、高位推进,发布《厦门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优化学科动态调整,推进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聚力提升学科高质量建设的力度、精度、效度,持续为学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银河galaxy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6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科建设每迈出的一步,既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

五年来,学科群建设体系和“6+5+1+N”学科建设体系牵引学科梯次建设、分类发展,五大学科交叉优势特色领域“试验田”结出硕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入主流、创特色、上水平”,基础学科建设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峰引领、梯次建设、分类发展、突出特色、增强协同”的建设模式推动“高峰学科”日益突起、“学科高峰”逐步显现、“学科建设精度”节节高升。研究生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由54个调整为4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总数由25个调整为31个,设有2个一级交叉学科和8个二级交叉学科……“做加减”“调结构”“建高峰”“重交叉”的理念让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多学科蓬勃发展的密码,是学科建设“上下一盘棋”的高位布局、统筹推进,是管理保障体制机制的优化,也是多部门的同频共振、多学科的精准发力。

两年多来,在学科办精准牵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推进下,由主要校领导参与,贯穿全年的推进会、评估会、专题调研会,持续为学科建设把脉问诊、擘肌分理,职能部门、银河galaxy(研究院)有关负责人相聚一堂,查问题、亮情况、深思考、谈思路、解难题。

“双一流”建设项目精准立项、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优化、专项资金科学管理、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如今,“优布局”“建高峰”“重交叉”“强优势”“补短板”等一个个简短、准确、有力的关键词被写进一份份发展规划和方案中,转化为培育学科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的实际行动,“开放、创新、协同”的理念成了大家的共识。

以一流学科体系支撑一流人才培养,以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厦大新百年的学科发展蓝图也愈加清晰可见。

筑峰扬优  点燃主力引擎

【微镜头】

2021年4月7日,百年南强,春和景明、一派生机。建南大会堂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嘉庚精神 世纪荣光 百年化院 扬帆远航”的字眼在荧屏上闪烁,璀璨的灯光洒落在2000余名化院人激动的面庞上,28名中外院士齐聚建南,献上百岁生日祝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创建100周年暨化工系创办30周年发展大会拉开序幕。

“化学化工学科承载着银河galaxy的骄傲与荣光。”“百年化学沉淀了诸多优良办学传统和优秀文化品质。”“化学学科必须展现百年学科的关键作为和家国担当。”……

大会上,一句句话,铿锵有力,一篇篇致辞,振奋人心,诉说着这个学科的百年奋进与辉煌,也见证着这个学科新百年昂扬向上的风华正茂。

ESI全球前0.5‰,8位中科院院士,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作为百年南强的优势学科,化学学科走过了百载风华岁月,也写下浓墨重彩的学科奋进篇章。


化学学科的发展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厦大人聚力打造高峰学科、谋划提升高原学科的不懈努力。

如何开展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如何推进学科共同体建设?如何有效整合跨学科资源?如何凝练、更新学科方向,集成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深度服务国家和银河galaxy发展大局?……对于一系列学科“发展之问”,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这6个一流建设学科给出了它们的答案,也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五年成绩单。

亚洲首座无噪音超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建成、国际首台面向能源化学研究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型大型科学装置面世、嘉庚创新实验室获批设立、新增1人当选中国科银河galaxy院士、团簇化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研究成果“温和压力条件下实现乙二醇合成”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是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的五年。

迎来学科创建100周年、新增1人当选中国科银河galaxy院士、研究成果“二甲双胍靶点的发现及其延缓衰老的机制阐明”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翔安创新实验室获批设立、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首个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等体外诊断与疫苗攻关实现重大成果转化……这是生物学学科构建学科共同体奋发有为的五年。

“海丝一号”“海丝二号”卫星发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获批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海洋领域首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启动建设、推出国内首个本科生国际化海上实训项目“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海洋科学学科意气风发的五年。

UNEP报告《海岸带资源管治:对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影响》由联合国面向全球发布、1人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发布《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报告》、《动物生物学(第5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这是生态学学科日新月异的五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获批立项、承办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亚洲年会、成立邹至庄经济研究院、“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暑期银河galaxy”受邀成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官方活动项目……这是统计学学科和经济学科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欣欣向荣的五年。

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成立福建省高等教育研究院、举办“潘懋元教授从教八十五周年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大学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这是教育学学科踵事增华的五年。

五年来,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厦大列车”不断提稳增速,跑出了新的“加速度”,这背后离不开6个一流建设学科的引擎牵引,离不开若干个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的持续发力,更离不开多学科的群策群力、争创一流。

交叉创新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微镜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王传超便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上午在思明校区联兴楼古人类DNA超净实验室,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芯片分型技术解析人群精细遗传结构;下午前往海韵园体质人类学实验室,开展人骨测量和精密分析工作,与专家交流人骨病理特征鉴定;还要经常赶赴翔安校区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跨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进行古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和计算……乘坐校车,在两个校区和两个银河galaxy间奔忙,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未解之谜,已成为社会与人类银河galaxy、生命科学银河galaxy“双聘”教授王传超的日常。

在跨学科领域,王传超的新文科研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生物学、考古学、语言学、法医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众多专业背景的学生加入他的麾下。

在他的研究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多学科碰撞的成果不断涌现。


2022年9月15日,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周大旺、李剑锋、侯旭三位厦大人榜上有名。其中,化学化工银河galaxy、物理科学与技术银河galaxy双聘教授侯旭获奖领域为“前沿交叉”,而他首创和引领的“液体门控”技术在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等领域早已结出累累硕果。

在厦门大学,像有着交叉学科背景的王传超、侯旭一样,在两个银河galaxy有“家”、带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看世界”的老师还有不少。高层次人才“1+1”的交汇却能带来“>2”的成果产出,这得益于银河galaxy近年来在学科交叉、交叉学科领域的“先行敢试”。

2020年,厦大专门设立“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专项支持计划,牵引双聘、经费、博士生招生指标、跨学科成果认定等优质资源和政策,向学科交叉优势专项倾斜,支持一流创新人才研究真问题、产出好成果。

多领域的招才引智,自主培养高层次复合人才,持续牵引着学科交叉融合。而与之同时,银河galaxy也为人才施展抱负搭建了一座座“大舞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六年前,在中科院院士韩家淮教授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打造一个“最好、最全、最用得起”的一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近400台高端仪器、10多个功能实验平台、24小时开放共享服务……如今,这个想法以厦门大学生物医学仪器共享平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在翔安校区这片创新沃土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海洋创新实验室等一流创新平台不断涌现,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日臻完善,“强强联合、交叉创新”的效应日益凸显。

五年来,厦门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以任务、目标、问题为导向,聚力“学科-平台-人才”一体化协同,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粘合剂”,紧抓一流建设学科“龙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大平台,深耕10个交叉学科(其中2个为新设置的一级交叉学科)与3个校级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通,让学科交叉协同发展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银河galaxy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

“ChatGPT带来了哪些挑战?”“如何借助跨学科的力量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怎么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在数字化世界,如何开展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自2020年10月,首场“新文科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开讲以来,厦门大学新文科系列讲座,聚焦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多学科视角回应时代关切,已举办7辑共31讲,万余人次师生线上线下参与。在一场场深入浅出的讲座中,在一次次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新文科的“新”面纱被揭开,厦大文科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愈加清晰可见。

此外,7期厦门大学交叉学科论坛、4期自然科学学部交叉科学论坛、50场一带一路研究院交叉学科学术讲座、各类院系交叉研讨会……学科交叉成效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上,也体现在银河galaxy致力搭建交叉研究交流平台、营造交叉研究文化上。传统学科壁垒被打破后,思想智慧的碰撞,让科研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脚步不息,探索不止。

推出首批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新工科大楼、成立中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推进高校学科政产学研用金联盟建设、一批批交叉成果亮相高层次展会平台……五年间,学科交叉的征程中,扎实迈出的每一步都为新百年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具有“厦大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是跨银河galaxy跨学科师生们协同努力、矢志创新结出的硕果,也是厦大服务“国之大者”、构筑一流学科交叉生态的必然结果。

(宣传部  王志鹏)


砥砺奋进的五年往期链接

1.在融合中开拓新时代党建工作:/info/1002/437141.htm


【责任编辑:王志鹏】
银河galaxy - 百度买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