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东南的福建,以山为脊,以海为怀,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还是中华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在这片蓝色海洋的腹地上,世代福建人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勤劳之身躯、智慧之力量和坚韧之毅力,开拓进。蚝6,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创办于1921年的厦门大学就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笔。背靠五老峰、面朝大海的厦大,不但坐拥福建依山傍海的自然景观,被誉为“最美海上花园学府”,而且浸润着福建人打拼海外、心系故土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指出,办好厦门大学,不仅是厦大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福建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建设“教育强省”“经济强省”的需要。百年来,厦大与福建早已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作为中国第一所在海外建立分校的知名大学,厦大在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始终与福建相伴共进,勇立潮头。
“下南洋”的福建人
从亘古走来的大海变幻莫测,令人望而生畏。但对于具有“深蓝基因”的福建人而言,神秘的大海却也孕育着生机和希望。所谓“海者,闽人之田也”,囿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条件,福建先民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铸就了勇敢与开拓的精神。特别在战乱、饥荒的苦难岁月,大海成了福建人向外开拓、寻找生计的出路。因此,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下南洋(今东南亚)谋求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之一。与“走西口”和“闯关东”等国内迁徙活动相比,“下南洋”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路程最远”的跨国大迁徙,其跨国跨洋之壮观与艰险,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福建海洋文化。
远渡南洋的福建人经受了浩瀚海洋的生死考验,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或工或商。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以福建人勇往直前的性格,繁荣了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华人在南洋的奋斗历程。尽管客居异乡的生活在辛勤劳作、积极进取和精打细算中渐入佳境,但远离故土的福建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却一直萦绕心头。他们一方面积极融入居住国的生产生活,开创一番新天地;另一方面无时无刻不心系故乡,胸怀祖国,有识之士更身体力行,为居住国地区和祖国家乡建设做出卓越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便是其中的翘楚。
1874年10月,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社。其父陈杞柏早年下南洋经商。16岁那年,陈嘉庚接到在南洋经商的父亲家书,便离别了当时经济凋敝、饱受屈辱的祖国,在凶险与未知的大海上辗转漂泊,来到马来亚的新加坡,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始终秉承中华民族“诚以待人,毅以处事”传统的陈嘉庚,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煤顾胫腔劢⒘吮椴际澜绲呐哟笃笠低豕,成为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的杰出企业家。他热心公益事业,是新加坡华文教育先驱,为新加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品格高尚,成为世界公认的华侨领袖,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家乡,他被每一位福建人所深刻铭记的,还有他为家乡教育事业谋划宏图、殚精竭虑的伟大事迹。
2014年陈嘉庚先生140周年诞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时动情地表示:“我曾长期在福建工作,对陈嘉庚先生为祖国特别是为家乡福建做出的贡献有切身感受。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兴教育”的爱国心
陈嘉庚先生一生奉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理念。从1894年创办集美惕斋学塾开始,陈嘉庚用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创办和资助的银河galaxy多达百余所,为祖国乃至居住国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20世纪初,中国身处民族危难之际,但他坚信:“民心未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心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1919年在对南洋侨界公开发表谈话时,陈嘉庚表示:“此后本家生理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虽至数百万元,亦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乃余之大愿也。”厦门大学的创立,集中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爱国心和民族情。
在创办集美银河galaxy和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后,心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之念的陈嘉庚,感叹“闽省千万余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于是毅然捐献400万大洋倡办厦大。从选校址、定校长到主持建筑校舍等,陈嘉庚无不亲力亲为。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厦大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以及流传的历史故事中读出浸染其间的爱国爱乡之情和兴我中华之志。如今的厦大思明校区演武场是厦大最早的校址。这里曾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选将练兵、操练军队的地方。定址于此,不仅体现了陈嘉庚对厦大的宏大和长远规划,也表达着他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和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之寓意。1921年,陈嘉庚特别选择“5月9日”这一警励国人毋忘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之耻的“国耻纪念日”,为厦大校舍建筑奠基,以期厦大师生永远铭记“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在个人企业遭受世界经济危机重创而一蹶不振的境遇下,陈嘉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生意可以不做,银河galaxy不能停办”的话语振聋发聩,体现了山一般的坚韧品格和海一般的博大胸怀。
1937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陈嘉庚为了厦大的长久发展,无条件地将厦大捐献给政府,并始终关注“国立”厦门大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他与李光前先生翁婿同心、合力建设厦大的事迹,更成为厦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嘉庚精神”的传承中,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与倾力襄助下,厦大感恩前行,成为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和领头羊,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一度被冠以“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之大学”和“南方之强”的美誉。
陈嘉庚倾尽家产兴办教育的壮举是福建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发展祖国教育事业的突出写照和典型代表。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福建籍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回馈桑梓的事迹层出不穷,其捐资阶层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无不令人感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华侨华人的报国之举曾给予高度评价,希望他们“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耳濡目染于这样的民族情怀和爱国行动中,厦大师生也始终坚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为祖国强盛和民族崛起而奋斗不息。
“播火种”的革命志
与中国共产党同年诞生于民族危难之中的厦门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自建校之初,追求光明的厦大师生就在救国追寻与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开始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宣讲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福建省研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作为福建省首先宣讲马克思主义的银河galaxy,厦大汇聚了一批又一批以爱国报国为己任、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优秀人士,他们怀揣一颗颗赤子之心,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舍身忘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作为厦大兴建的首批校舍之一,囊萤楼历经百年风雨,在革命的炮火中见证了厦大人的英勇顽强和舍小我成大我的高尚情怀。1926年2月,罗扬才、罗秋天和李觉民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宣告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正式成立,罗扬才担任支部书记。这是福建省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从这里出发,一批又一批厦大共产党人和热血青年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八闽大地,一年多时间里,在罗扬才等人的领导下,厦门、龙岩、漳州、泉州所属地区共建立党支部28个,发展党员230多人。厦大党支部成为闽西南地区的革命摇篮,揭开了福建党史的新篇章。
1927年6月,年仅22岁的罗扬才英勇就义,留下了令人动容的诀别誓言:“为革命而死,我们觉得很光荣,很快乐。不革命无以救中国!我早已视死如归,准备牺牲。不必为我悲伤,应踏着我们的血迹前进!我家有年迈的父母,各同志有能力时便照顾一下。各位同志别矣!永别矣!”在这饱含理想与信念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格局。作为福建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罗扬才烈士是无数胸怀祖国和人民、为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的中国共产党员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引领厦大师生不忘赤子初心,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笃定向前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是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厦大共产党人在与反动派和敌对势力做斗争的过程中一次次得到锤炼,并逐步成长起来,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铭记革命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坚定前进的步伐。新时代,厦门大学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勇于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厦门大学党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强基固本,厚植银河galaxy基层党建基。髁⒌车囊磺泄ぷ鞯街Р康南拭鞯枷,把党支部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银河galaxy以罗扬才烈士之名,实施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的“扬才计划”,开展一系列“铸魂、赋能、强基”培训,着力增强学生党支部书记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推动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全面提升,切实增强组织育人实效,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福建培育了辉煌的古田会议精神和伟大的苏区精神,凝聚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厦大人也在实践中塑造了大山般的品格,立场坚定,高瞻远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他们砥砺前行,为成就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未来奋勇向前,不懈努力。
“敢拼搏”的自强魂
“不畏艰难,迎头而上,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自强个性是“福建精神”的重要内涵。在熟悉大海的福建人眼中,“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唯有“爱拼才会赢”。因此,福建人无论是在顺风顺水之中,还是在逆风大浪来袭之时,始终保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拼劲和不向困难妥协的韧劲。在国家民族大业中,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视野开阔的福建人也始终保有追求进步的优良传统,屡开风气之先。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1984年福建企业家联名呼吁“松绑放权”的开创之举至今为人称道,不断推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而备受关注的“晋江经验”也启迪了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福建人吴荣南、陈景润和钟南山因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们不仅是福建人自强奋进精神的突出代表,而且是我们齐心建设美好新中国的时代榜样。
在厦门大学的百年校史上,自强精神始终激励着师生们奋发有为,昂首阔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萨本栋,是厦大由私立转为国立的首任校长,也是厦大自强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上任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战火中银河galaxy的搬迁大事。尽管当时诸多中国高校大都选择迁移到西部或西南大后方,但厦大最终选择了坚守福建。萨本栋认为,“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还需要维持”,把厦大“留在东南最偏远的福建省内,以免东南青年向隅”,利于“闽浙赣粤学生之负笈”。内迁福建山城长汀的八年多时光里,萨本栋校长呕心沥血,带领厦大人成就了厦大的辉煌。而闽西老区人民也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厦大师生,并以实际行动无私支持厦大办学。他们和厦大一起,共克时艰,凝聚了民族精神,守住了八闽文脉,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国家栋梁,结下了深厚的校地情谊,成就了中国抗战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激励全国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毕业于厦大数学系的福建人陈景润既是家乡的骄傲,也是母校的骄傲。在那个历经磨难、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不畏逆境,潜心学习,独立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至今仍居世界领先水平。他醉心科学探索、执着追求真理的事迹激发了一代青年对科学的美好情感和不懈追求,福建的厦大也由此成为许多青年心目中向往的学术殿堂。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腾飞、社会蓬勃发展的景象,厦门大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向一系列世界科研高地发起冲锋,取得了卓越成就。厦大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比C60小的富勒烯,首次高产率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催化剂,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首次发现了可调控细胞死亡方式的人体蛋白激酶,首次提出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并且自主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防治戊型肝炎的基因工程疫苗;此外,厦大还成功设计、研制和发射了“嘉庚一号”火箭,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嘉庚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宫颈癌疫苗等。
今年初以来,面对来势汹汹、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新冠肺炎疫情,厦大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努力为抗疫大考交出厦大答卷。厦大科研团队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全力组织新冠肺炎科学研究,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的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亦已开始临床试验。通过自身努力,厦大与全国人民一道,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
从创办至今,无论是在动荡不安、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还是在和平发展、改革奋进的年代中,厦大始终与福建人民一道,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和奋斗精神。
“纳百川”的包容力
海洋资源丰富的福建有着独特鲜明的海洋文化。福建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它与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尊重差异、博采众长与和谐共生中,逐渐塑造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八闽文化,并催生了多样化的福建方言体系,是“多元并存的文化集合体”。在其包裹下,福建人自古就具有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宽广气度。无论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勉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还是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以及“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和“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才女林徽因等,都生动诠释了福建人的这一宝贵品质。
作为福建乃至中国放眼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厦门大学成立之初,第二任校长林文庆便定下了“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美之文化”的校旨。彼时,厦大即已邀请外国的专家学者来厦大授课,为新一代的中国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在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时,厦大还特别重视生物、海洋、化学等科学研究。早在1923年,厦大教授、美籍动物学家莱德就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厦门大学附近的文昌鱼渔业》,首次揭开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转化的奥秘。1946年,中国高校的第一个海洋学系在厦大宣告成立,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摇篮”。1958年,厦门大学化学系蔡启瑞教授组建了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催化教研室,搭建了中国催化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上世纪60年代,厦大开创“面向东南亚华侨、面向海洋”的办学特色,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1983年,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厦大成立新闻传播系,以“传播”冠名,开中国大陆先河,其广告学专业被业界誉为“中国广告黄埔军校”……百年间,厦大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工程专家和文学家等;为国家输送了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第一位财政学博士、第一位海洋学博士、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在永攀科学的高峰中,广纳天下英才的厦大亦取得了许多令国人自豪的成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身处“海丝核心区”的厦大,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挥“海丝、海峡、海洋”的办学特色,推进海外办学、共建孔子银河galaxy,努力为增进福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前沿平台。作为福建与马来西亚友好关系的见证,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在福建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在教育合作领域的标杆,促进着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2017年,省政府专门设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福建省政府奖学金’”,旨在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输送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时至今日,厦大校园里醒目的嘉庚建筑,依然以其“穿西装、戴斗笠”的特色装扮,静默而又坚定地向世人传递着厦门大学“纳百川”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作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厦大教授潘维廉每每在谈及上世纪80年代,为何选择厦门作为其一家在中国的落脚点时,都无不感慨这里对当时来华外国人的接纳与包容。在闽三十余年,来自美国的“老潘”与中国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也与日俱增。他先后出版了《魅力厦大》《魅力厦门》《魅力福建》等著作,向世界介绍他的中国“故乡”;其最新著作《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则以一个外国人的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故事。对于他“不见外”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故事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了高度赞赏。2019年农历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潘维廉教授的回信中,特别感谢他把人生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并祝他“全家‘福安’、一生‘长乐’”。在“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现。袄吓恕北硎,“说实话,不是我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我,感动世界”。寥寥数语,却是一位国际友人融入中国之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共命运”的骨肉情
在百年的相互守望中,厦门大学与福建彼此交融,休戚与共。可以说,厦门大学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福建省的支持,福建省的建设同样需要厦门大学的积极参与。
一直以来,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关心厦门大学的建设发展,对厦门大学始终给予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省与厦大联办艺术教育银河galaxy和政法银河galaxy,不仅加快了厦大的发展步伐,而且开创了地方参与办学的先例。1995年,福建省政府与国家教委签订了共建厦门大学的协议,在全国首开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一起做出了“银河galaxy重点共建厦门大学的决定”并签署协议,开启了三方共建厦大的历史进程;福建各地与厦门大学的共建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厦大漳州校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翻开了厦大跨海办学的重要一页;厦大翔安校区的建成使用,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2007年起,福建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先后与厦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各方支持下,厦大不仅成为国内较早进入全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而且还在2017年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2018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达成《银河galaxy重点共建厦门大学的意见》,共同支持厦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于厦大而言,尽管早已蜚声中外,但她对脚下这片滋养着自己的土地始终满怀深情、心存感激。办学至今,厦大始终把回馈脚下这片热土作为己任,把为福建培养人才作为立身之本。目前,厦大已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约三分之一奋斗在八闽大地上,成为引领福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中,厦大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争相参与其中,贡献心力。
在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上,厦门大学也发挥优势,找准方向,全力融入。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厦大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社会实效。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开始筹建,厦大积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福建对台优势和特区发展需要,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身处侨乡的厦大还着力为海外华侨华人牵线搭桥,促进他们与祖国的沟通交流,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八闽大地同心协力,紧紧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这一目标,聚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厦门大学认真贯彻于伟国书记“希望厦门大学紧紧把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机制活’为牵引,在八闽大地实施更多创新项目、转化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专门人才,在建设新福建实践中结出更多丰硕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要求,积极作为、主动融入,努力为新福建贡献厦大智慧和力量。
厦门大学紧紧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创新引领,深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努力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大力推进在大数据、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重大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19年,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三方共建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简称“嘉庚创新实验室”),是福建省近年来投入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结合福建省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的规划,厦大提出“海丝创谷”的创新思路,以“世界科技+福建智造+全球市场+海丝文化”为特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汇聚再创新的高端平台。
福建的山与海,哺育了厦大;厦大亦牢牢扎根八闽大地,不忘以高山深海般的情谊回馈福建。正如厦大党政领导所言,在全体厦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的厦大,必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新时代新福建的建设当中。
回首百年,下南洋归来的陈嘉庚先生,敬聘诚邀,群贤毕至,在郑成功的演武场旧址,面向蓝色海洋,挥土奠基,成立厦门大学,为福建高等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春去秋来,星移斗转,厦大经历了沧桑百年,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代齐奋进。放眼未来,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在这历史的转折点,身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志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福建和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的厦大,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面朝大海,齐力远行,以高度的使命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强国”的建设,为“海丝”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富有时代意义的崭新乐章。
(原载于福建日报 文/杨颖 王荣华)